English

从《金子》谈精品剧目的市场运作

2000-06-01 来源:光明日报 重庆川剧院 朱凯 我有话说

在戏曲普遍面临不景气的状况下,重庆市川剧院大型川剧《金子》却深受各地中青年观众好评,演一处火一把,被誉为新时期戏曲的精品之作。该剧自去年5月首演以来,演出近80场,成本收回逾半。

大制作、强阵容、高投入血本无归,往往成为当今一些精品剧目的通病,这更是制约创作发展、剧团生存的一大障碍。《金子》在创作排演过程中,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,始终注意作品的市场规律。因此,该剧在全国屡获殊荣的同时,也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。究其原因有三:

一、市场是艺术精品成败与否的试金石。能否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是艺术精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,这是近年来艺术工作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取得的共识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戏曲艺术正处于阶段性萎缩时期,其观众多为中老年观众,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观众还在逐年减少。因此,争取观众,特别是争取青年观众对于戏曲再度繁荣具有重要意义。《金子》将市场运作与艺术创作同步运作,在创作过程中,剧组开展了广泛的观众调查,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,以观众所需、市场所需作为创作排演的最佳切入点,为主创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
该剧创造性地从新的视角着眼:语言是道地重庆特色的幽默,大俗大雅;唱腔为剧情所需层层铺设,恢宏的配器强化了音乐的可听性;加之巧妙融入紧扣剧情人物的川剧特技“变脸”、“藏刀”等,真正地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,成功地体现了“借鉴立足本体,创新不失本色”的创作初衷。

从接受心理来看,《金子》是一部充分体现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成功之作,不论是中老年戏迷还是青年观众都接受它、认同它。

二、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,都与成功的媒体宣传分不开,媒体的“炒作”的确能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企业界有这样一个例子,“重庆建设”曾是全国摩托车行业的“老大”,无论企业规模、技术设备、人员都非“轻骑”等企业可比,但“建设”对于营销策略和广告的投入与“轻骑”相比却是天壤之别。渐渐地人们心目中有了“轻骑”,却淡忘了“建设”,当“建设”终于醒悟时,早已被无情的市场远远地抛在后面了。文艺作品推向市场,也需借助有力的宣传。

《金子》还在创作排练阶段,就有了一份完整的宣传策划书,从《原野》的改编、川剧化的理解到排练的花絮等等见诸报章后,成了读者观众茶余饭后的话题;《金子》公演前后,各种背景情况的介绍、综合性专版、演员专访、曹禺亲属访谈等又一次成为文化热点。《金子》演出后,专家评介、观众反应、主创人员心声,继续为人们所关注。

三、走向社会、深入基层是检验精品的重要环节。在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,应加强市场意识,利用产业化的经营方式,来开拓演出市场,通过增加营业性演出的场次,获取经济收益。

《金子》的很大一部分场次,即采取低利润多场次回收成本的办法,为大专院校、工矿企业、乡镇农村及会议演出,既锻炼了队伍、取得了经济效益,又进一步推广了川剧艺术,让更多的观众感到新时期川剧精品剧目也有很强的观赏性。

《金子》还成为剧团、剧场和演出公司之间联系的纽带。三者的紧密结合挖掘出了艺术产品的最大潜力,为产品不断地开拓新市场。生产、供应、销售的有机结合,既形成强大的合力,又使三方受益。

精品剧目的市场营销,尚有不少经验可资借鉴,如音像制品、电脑光盘、吉祥物产品、食品等附属项目的开发,既能推动、促进艺术产品主体发展,更可获得连带经济效益。我们应密切关注国内外一些最新的动向,根据我们剧目的自身特点,为我所用,让精品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